高层定调数字经济!中国互联网战略型企业该出手了

科技公元 2022 2022-03-31

又到“年报季”,往年中概股企业的业绩属于“几家欢喜几家愁”,但今年来看,可以说是“几家尚可,几家特别愁”,欢喜是没有的。

比如出炉不久的腾讯2021Q4及全年年报,在泰山压顶的情况下,各方面表现已经算不错。但全年利润只涨1%的数据,注定很难让投资者一扫此前股价腰斩所造成的心理阴影。

过去15个月里,中概股经历了史诗级的暴跌,股价腰斩不稀奇,砍到脚脖子的也不少,合计跌去了10万亿的市值,相当于中国GDP的10%。一些中小型中概股互联网企业,更是到了退市边缘,形势相当危急。

大浪淘掉的未必是沙子,但留下的一定是金子。“劫后余生”的中国大型互联网企业何去何从,决定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前途命运。

这也让人产生了一个疑问:一方面高层定调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已经是中国社会的普遍共识;另一方面,是互联网企业在现实发展中严重受挫、处处受制。这种反差怎么来的,又该怎么破解?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现实抓手在哪里?

战略型企业是数字经济的基本盘

数字化时代的产业发展有自身的特点,和工业化时代的传统经济截然不同。

工业时代的产业格局是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工业化一百年后才出现了大型企业,才有了垄断问题的争议。

而数字化时代的产业格局是先大后小、从集中到分散。上世纪末进入信息时代后,数字经济领域在短短十几年间就形成了一片超大型企业,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整个数字经济的格局。

这种变化首先在市场化程度很高的美国形成,属于行业规律,没有任何行政垄断的色彩。这就不能用工业化时代的垄断理论来解释,而是要从数字经济自身规律的角度来理解。

数字经济是从“互联网空间”中成长起来的,这个空间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人工技术打造出来的,要依托人造的基础设施。没有光缆就没有固定互联网,没有基站就没有移动互联网,全球断电一个月,什么数字经济都没了。

高层定调数字经济!中国互联网战略型企业该出手了


基础设施建设打开了互联网空间,但这只是物理意义的。要让这个虚拟空间产生经济价值,就需要接入现实空间经济活动的生态。因此,最初开拓互联网空间的企业中诞生了一批生态型企业。他们的规模增长和数字空间的扩容同步,他们业务范围的扩大,和数字空间生态多样化同步。

所以,这批企业的成长,融入了整个数字空间领域,他们的大型化、平台化,恰恰是匹配数字空间生态扩张的产物。这些企业就是数字经济领域的战略型企业,大型化、平台化也就成了战略型企业的特征。

可以看到,中美两国在互联网领域高速发展,但是基本的生态格局都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战略型企业就这几家,二者也共同构筑了全球互联网产业的基本格局。

全球层面,只有中美两国拥有完整的数字空间生态并发展出战略型企业。当然,美国具有无可争议的巨大优势,但如果参照系换成欧洲或日本——更不要说俄罗斯和印度,那么,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相当高的起点上了。

这一点,我在《这场战争,暴露了俄罗斯的一个超级软肋!》一文中,已经有过分析。

无论中美,在数字经济的生态体系中,战略型企业的生态位是独一档的。战略型企业的健康指数,决定了数字经济的健康指数。这在中概股暴跌风潮中有充分的体现,哪有“一鲸落万物生”的此消彼长?只有明显的连带效应。现实情况是,战略型企业小跌、中小企业大跌;战略型企业大跌,中小企业塌房。

近年来,除了环境因素,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客观上也迎来了一个历史节点。

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更多是从1到100的增长,其创新模式主要是自下而上进行的;到了今天及未来,互联网头部企业则必须要做更多从0到1的突破,承担更多国家战略发展的职能。

进一步而言,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互联网战略型企业也有必要与国家共振,双方频密互动,区分好自下而上创新与自上而下创新的优劣势,共同推进数字经济的长足发展。

战略型企业是数字科技发展的主力军

数字经济发展的引擎是数字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的科技含量时时刻刻在受市场检验。

用户不需要懂高深的专业术语,不需要读冗长的论文,直接上手用,好用就埋单,不好用就一键删除。科技水平的经济效益核算直接、迅速,因此,数字技术的迭代速度远远超出了工业时代的水平。

小补丁无日不有,大升级两三年一次。固定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整体迭代”,也不过十年时间,眼看着星链技术的天基互联网又要来了。这样科技进步的效率,在工业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蒸汽机到内燃机的大升级就花了大半个世纪。

数字技术的科技效率提升,与战略型企业的生态作用密不可分。作为生态运营者,战略型企业是整个生态的信息节点,各种应用需求汇总到战略型企业,让他们成为了科技进步的“总承包商”。

美国近十年来最有突破性的数字技术,主要是由互联网巨头推动的。谷歌的量子计算技术,超越了IBM、英特尔,疫情期间取得重大突破;亚马逊搞载人航空,已经达到了商业化水平;脸书的VR技术,全球领先。

高层定调数字经济!中国互联网战略型企业该出手了


这些企业积极投入研发,是基于自身发展的需求,技术能力跟不上应用需求,那就会淘汰。数字经济领域,没有什么可以躺平的舒适区。再大的企业和上千万上亿用户之间就隔着根光缆,信息传播都是光速的。任何应用需求,脸书做不到,推特做得到,用户就去找推特了。

中国用户也是一样的。因此,中国互联网战略型企业,遵循的是相同的逻辑。做大必然要做强,要做强必然要在科技研发上大手笔投入。

开头提到的腾讯年报,2021年年利润为1237亿,增长1%,全年研发投入519亿元,增长33%。1%和33%体现出的巨大反差感,不仅出现在腾讯,也在各个互联网企业存在,京东、阿里、字节,无一不是。

事实上,中国的互联网头部企业这几年的研发投入都在快速增长,且变化时间都发生在2020年之前。只要中国的互联网战略型企业还有成长的雄心,还有提高国际排名的野心,不用担心他们会大力投入研发,这是数字经济的本质决定的,是市场竞争决定的。

马云有马化腾盯着,马化腾有张一鸣盯着,几位都被广大用户盯着,不大力发展科研,怎么可能?这些大厂每年在人才市场上开出高薪,招聘名校毕业生,肯定不是养着玩的。

说句题外话,比起这些战略型企业的科研动力,我们更应该关注我国高等教育、科研人才培养机制,这才是中国科技真正的短板。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研发投入每年几百亿,还是要花在刀口上的。我们的战略型企业还需要多研究市场、多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找对主攻方向很重要。

“补短”还是“扬长”,值得深思

在芯片卡脖子的背景下,这两年,几乎每家中国互联网头部公司都在大局进军芯片研发。

千军万马的“芯片热”,在我看来,这不见得是好事。

中国科技产业确实需要“补短板”,但是也不能一哄而上。全国上万“芯片项目”拥挤在一个赛道,只会导致资源浪费、互相踩踏,而不会解决“卡脖子”问题。

我们的芯片短板是半导体产业基础的短板,企业术业有专攻,强行跨界并非良策。企业不能热血上头,舆论不应瞎起哄,最重要的是合理布局科技发展战略。

片面强调“补短”,忽视了“扬长”、为了“补短”放弃了“扬长”,那只会是补不完的短板。即便集中所有企业力量,在某个领域实现了补短板,人家又在别的领域跑很远了。结果又要来一轮追赶,这就成了恶性循环。

因此,补短板的同时,争取在一些技术领域实现领先的“扬长”,是中国科技战略中不可忽视的一步,而数字应用技术正是有希望的领域。

业内公认,中美在数字应用技术水平领先全球,且中美之间的差距较小。中国凭借庞大的市场体量,很有希望实现局部领先。

最近的技术热点,“元宇宙”就是集应用技术之大成,事关互联网生态整体升级的技术迭代。这无疑是战略型企业的主战场。比较遗憾,在腾讯的财报里,我没有看到对这一领域的大力投入。

腾讯作为全球最大的全应用场景平台,在“元宇宙”赛道中,拥有明显的基础优势。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元宇宙”的概念引爆之前,马化腾在2020年就提出过类似概念:全真互联网。这是中国互联网产业第一次对重大技术发展方向提出独立而全面构想。

马化腾认为,当互联网已经发展到了今天,从实时通信到影音视频等一系列基础技术已经准备好,计算能力快速提升,推动着信息接触、人机交互的模式发生更丰富的变化,而这个变化趋势就是“全真互联网”。

较之“元宇宙”的科幻感,“全真互联网”更为务实,核心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实现“数实融合”。两者之间大方向一致,又有着微妙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如果元宇宙和全真互联网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形成良性的互动和竞争,那么新一代数字空间无疑会融入更多的中国元素。

“全真互联网”的提出,有技术基础、市场基础,有独立的构想,又符合互联网技术的大势所趋。这样的创新远景,是中国互联网战略型企业应该主攻的方向。

高层定调数字经济!中国互联网战略型企业该出手了


归根结底,真正的创新,就是要实现从无到有、人无我有的奇迹,是面向未来的战略任务,是战略型企业当仁不让的责任。

既然我们在数字经济、数字技术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为什么没有信心实现面向未来的战略目标呢?何必凑那些跨界的热闹呢?

“人言可畏”,不应该成为干扰战略型企业重大决策的理由。

不要怕被人说成是什么泡沫,星链技术在这次俄乌战场大放异彩时,马斯克也是众人嘲笑的对象。科技战略要有超前的想象力,也要有自信力。

Apipost 私有化火热进行中

评论